核心提示:11月24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李琪、张全启和张文兵三位教授做客我校水产讲坛,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并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经验,水产学院王卫民院长主持报告会,水产学院全体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报告会。
11月24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李琪、张全启和张文兵三位教授做客我校水产讲坛,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专题报告并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经验,水产学院王卫民院长主持报告会,水产学院全体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报告会。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李琪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牡蛎养殖与遗传育种”的报告,他介绍了我国牡蛎养殖现状与牡蛎遗传选育的研究情况,接着他讲述了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从幼虫、稚贝、成贝三个时期展开,在威海双岛湾和刘公岛海域两个水域开展实验,发现牡蛎的壳高受显性基因和环境互作作用的控制,而壳长、壳宽和总重主要受显性基因的控制。经过多年的努力,李琪教授带领其课题组成员成功培育出壳型规则、生长快、产量高的我国第一个牡蛎新品种——太平洋牡蛎“海大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5-201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张全启教授作了题为“鲆鲽鱼类干细胞的识别、分离及移植研究进展”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选择原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的意义,说明这两种细胞是建立新育种技术体系的良好选择。他还讲述了部分研究工作,一方面是对海水鱼类干细胞特异表达基因做了分析,并针对牙鲆的Oct4基因做了发育时期和组织定量表达、原位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等;另外构建了海水鱼类干细胞特异表达载体,最后他介绍了干细胞识别和移植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张文兵教授作了题为“养殖鱼类品质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的报告,首先他提出了鱼类品质的定义,由三方面组成,一是适合食用、卫生、健康、无污染,二是要考虑外表、风味和质地,三是整体可接受。而且养殖鱼类品质受自身、环境、营养和加工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他通过实验还验证了鱼肉的坚实度与骨骼肌新陈代谢有关,用脂肪为能源的有氧代谢和迅速清理损坏蛋白的机制可能起主要作用,为了保证鱼类的风味品质,饲料脂肪源的选择要保证有足够的n-3系列脂肪酸,用植物油替代鱼油要控制在适当的比例。
作为我校水产学院2015年研究生学术年会专家特邀报告和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辅导报告的一部分,三位教授均传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书写经验,李琪教授从宏观方面说,提出了项目申请书中常出现的问题,而申请题目要具有新颖性,他指出立项依据是基金申请书的重点,需要逻辑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不可马虎;张全启教授则说基金申请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要有开阔的视野,定的目标不必太高远,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张文兵教授结合自己的项目申请书讲述了项目书中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特色与创新之处的重要性。
文字作者:王瑶[水产学院]
图片作者:王瑶[水产学院]
[资料链接]
李琪,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199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国际牡蛎学会理事、中国区主席,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Marine Biotechnology”等3个国际SCI刊物编委。20余年来一直从事海产贝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在海产贝类分子标记技术体系构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优良品种培育、近交系建立与应用等领域有系统科学发现和学术创新。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出版著作9部;获授权专利35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指导的博士生中,3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张全启 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海洋生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鱼类分子遗传学及优良品种选育;(2)鱼类染色体组操作与性别决定机制;(3)鱼类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研究;(4)鱼类胚胎干细胞、生殖干细胞分离培养、移植及借腹生子研究。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获专利6项,国家知识产权2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
张文兵,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产学院副院长,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营养与健康和品质。美国Auburn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知名学术刊物《Aquaculture》姊妹刊——《Aquaculture Reports》杂志的亚太区主编;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第4位)。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子课题。